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各國紛紛承諾實現淨零碳排目標,眾多國際企業也積極響應,透過轉用再生能源、提高裝置能源效率等方式,致力於實現碳中和。那麼,碳中和與淨零碳排究竟有何不同?它們能為企業帶來哪些具體效益?企業又該如何實現碳中和呢?
本文將給大家詳細闡述企業如何進行能耗分析管理,了解能耗管理的痛點和獲取對應解決方案,並展示一套卓有成效的碳排管理系統。以FineReport戰情室為主要展現形式,結合大數據填報、行動端BI等FineReport功能的應用和企業資訊化系統,幫助企業充分掌握碳排狀況,擬定最合身的減量路徑和計劃,協助企業因應全球ESG趨勢,實現永續轉型目標。
一、碳中和與淨零碳排的概念及差異
碳中和與淨零碳排均起源於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迫切需求。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成為了關鍵目標。
碳中和是指在碳排放和碳去除之間取得平衡,透過採取節能措施、使用可再生能源、投資碳抵消專案等方式,確保總體上沒有淨排放。而淨零碳排則更加強調在特定時間內實現淨零排放,即將碳排放降至最低,並在必要時透過碳抵消措施實現剩餘排放量的抵消,以達到淨零狀態。
簡而言之,碳中和更注重平衡,而淨零碳排則更強調時限。
二、企業實現碳中和的痛點及解決方案
能源消耗是企業生產成本的主要構成部分,也是企業實現淨零排放的首要突破口。然而,企業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面臨著諸多痛點。
首先,很多企業忽視了對能耗情況的細化分析和管理,導致無法有效控制能源的不必要消耗和浪費。其次,企業對能耗資料的統計和彙總通常依賴繁瑣的人工取數,效率低下。最後,企業往往缺乏能耗與生產的聯動分析,僅關注能耗結果而無法深入解決問題。
針對這些痛點,企業可以使用FineReport搭建的碳排管理系統,圍繞資料互聯互通、資訊即時視覺化、業務可管可控這三大重點進行突破。
一是加強能耗細化分析,透過時間、廠區、車間、產品等維度進行能耗分析,發現異常資料,最小化能耗成本。
二是接入自動採集能耗資料的裝置,減少人工干預,提高分析效率和資料時效性。
三是利用能耗管理儀表板進行年度和月度能源消耗趨勢分析,結合生產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判斷能耗波動是否與產量有關,定位能耗波動原因。同時,深入分析企業的能耗結構佔比,遵循二八原則,透過重點降低主要產品的能耗,實現更顯著的成本節約。
三、企業碳中和能耗管理落地方案
在構建碳中和能耗管理解決方案的基礎上,企業需要制定具體的落地方案。以下是幾個關鍵步驟:
步驟一:多資料源整合和資料處理
1.科學指標,細緻分析
根據ISO50001條例科學制定,對能源密集度、單位產品耗能類型、能源使用效率等指標進行精準監控。
2. 即時數據,多源串連
FineReport能夠輕鬆串連SCADA、ERP等廠區系統,支援連接各種類型的數據源,並整合到同一張報表中,實現數據秒級刷新。
3. 數據異常,即刻追溯
數據波動異常或儀表盤紅色預警時,可一鍵追溯當前能耗分佈,掌握異常來源。
4、數據預警,及時響應
支援行動端預警提示,當指標異常時,預警資訊講透過Line、Wechat、釘釘等app及時推送
步驟二:碳排視覺化,排放看得見
隨時追蹤各產線、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化無形為可視數據。
碳盤查管理(1/3) — — 建立排放源/基准檔
以設備(公用設備/製程設備等)作為碳排放源的建檔單元,方便管理。
建立溫室氣體碳排轉化數據模型。
基準檔維護週期為一年,使用者可自行透過FineReport頁面填報的方式更新基準檔資料。
碳盤查管理(2/3) — — 輸入排放源的活動量
以即時數據監控為基礎,透過內置碳排轉化數據模型,以資料匯整的方式匯入各異質系統資料。
若無系統的監控數據,可透過FineReport人工填報的方式進行輸入匯整。
碳盤查管理(3/3) — — 即時碳排戰情板
碳排管理乃是以設備(公用設備/製程設備/…)作為排放源的建檔單元,方便使用者直覺化管理。
基準檔維護週期為1年,但可視需要隨時進行。
五、碳中和能耗管理為企業帶來的具體效益
FineReport所構建的碳排放管理戰情室,能夠依據各部門的具體需求,靈活展示相應的圖表與實時資料概覽。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它能根據管理層級的不同,提供定製化的資訊展示與異常管理警報。同時,該戰情室還具備構建大資料AI模型的能力,能夠記錄歷史能源消耗資料,並基於實時監控資料預測未來的能耗趨勢。此外,透過直觀的儀表盤介面,使用者可以輕鬆訪問能耗分析資料,從而精準把握主要能耗與碳排放源頭,進而提出針對性的節能降耗措施。
藉助這一能耗管理戰情室,企業得以對工廠與建築物的能耗實施全方位管理,全面洞悉工廠能源消耗的整體狀況。同時,得益於數字化裝置能耗與生產過程碳排放資訊的支援,企業能夠顯著提升能源與碳排放管理的效率,有效削減人力成本。此外,駕駛艙還助力企業落實節能改進措施,達成減排目標,進一步壓縮能源費用開支。在節能顧問的協助下,企業能夠清晰把握能源流向與單位能耗情況,並透過資料深度分析與定期審查,挖掘潛在的節能潛力。
依託能耗與碳排放資料及其相關分析報告,企業將其作為能源與碳排放管理的決策基石,實現了能耗與碳排放的透明化管理。這些舉措不僅有力推動了企業的ESG(環境、社會與治理)發展,還加速了企業向淨零排放目標邁進的步伐。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