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了不少資料分析朋友的吐槽和抱怨:

Title 是資料分析,結果天天做著提數的工作,沒有技術含量
分析結論都是營運和產品向老闆彙報,沒自己什麼事
別人家的大數據分析都是各種演算法和模型,為什麼到了自己就是提數和提數

上面這些情形不管是在大公司還是小公司都是很常遇見的,如果你經常處於類似的工作狀態下,那麼一定時間後,你將失去兩項核心競爭力:技術深度和業務深度。

本文聊一下三個內容:

為什麼資料分析會變成提數工程師

資料分析該如何改變提數工程師的命運,充分發揮資料分析的作用

聊一下其它崗位的類似情況

一、為什麼成了提數工程師?

為什麼做資料分析會變成提數工程師?我們來看一下資料分析的大致工作流程:

問題提出>資料獲取>資料處理>資料分析與建模>資料結論輸出。

由於現在大部分互聯網公司的產品和營運相對更靠近業務,因此這兩個角色更容易發現和提出問題,如果資料分析師的主動性比較弱,那就會變成了如下這樣的工作分工:

(產品或營運)問題提出
(資料分析)資料獲取
(資料分析)資料處理
(資料分析)資料分析與建模
(產品或營)資料結論輸出

也就是說,問題提出 這個重要的環節不屬於資料分析師負責,按照上面的模型運行的時間一長,資料分析基本就變成了説明產品或營運驗證想法的工具。

因此我們可以得到第一個原因:問題提出權不在資料分析師,資料分析只能去實現產品和營運的想法!

如果問題不是由資料分析師提出,再加上資料分析師的主動性差一些,那就會變成這種情況:產品或營運提一個需求,分析師就按需求實現一下,不需要思考太多,按需求做就好。這樣的結果是,很多分析問題都會很簡單,因為產品和營運並不太瞭解資料分析師能提供的能力。

我們得到第二個原因:產品和營運可能會提出相對簡單的問題,資料分析機械去執行即可,不需要過多的技術深度。

在上述兩種原因的影響下,資料分析也會逐漸失去主動性,最終淪為提數工具。

二、如何優雅地進行資料分析工作

前面拋出了問題和可能的原因,那麼我們該如何去改進呢?畢竟沒有誰願意只做個機械的提數工具的。總的來講,主觀能動性是解決問題的最重要的因素。細分來講,可以從下面幾個角度來改變:

積極主動地發現和提出問題,如果產品或營運已經拋出了問題,那就去深入詳細的瞭解問題的背景

提供更多的分析思路和自己的見解,説明產品和營運同學打開思路,讓對方知道資料分析可以提供的能力

持續跟進分析結論的效果和回饋,不斷改進和優化

優化資料分析的流程,加入資料分析師可以更多參與的環節

舉個栗子

上面說的太虛,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

需求:
假設營運同學提出了這樣一個資料分析需求:最近我們網站的DAU降低了,麻煩你提個資料,看一下近30天我們各個模組的DAU是什麼樣子的。

解決方案一:

假設我只是想簡單地完成這個需求,那麼很簡單,我只需要做這三件事即可:2. 資料獲取;3. 資料處理;4. 資料分析與建模。到這個場景裡面,可能就是從資料裡面撈一下我們網站資料裡面各個模組的DAU情況,提供給營運就行了,不需要多複雜的處理,甚至如果有現成的報表,簡單匯出來一個excel即可。

那麼當營運拿到資料後,就可以看出哪一個模組的DAU降低,簡單看一下原因後寫在報告裡面即可。

解決方案二:

我們當然不希望是上面這種解決方案這麼低的參與感。那麼,該如何做呢?

首先,我們可以改進我們的分析流程:

問題提出:透過監控或者主觀的資料敏感度,提前來發現相應的資料問題,比如DAU下降,是可以透過監控平臺來提前發現DAU的下降

確定分析目標和產品訴求:需求中只是要看各模組的DAU趨勢,但營運同學更想要的是找到為什麼整體DAU會下降,找到原因並優化該問題。我們需要和營運童鞋溝通並get相應的點

收集假設:營運同學提出要看各模組的DAU,這只是營運提出的一種猜測,讓我們提相應的資料去驗證該猜測。我們既然知道了營運童鞋的訴求,在盲目地直接撈資料之前,可以提出一些假設,比如說:是不是某種流覽器的相容出現了問題,是不是某種類型的用戶對我們的網站感興趣度降低了,是不是某個模組出現了問題等等。

設計指標:有了假設,我們就可以根據相應的假設設計一些統計指標或者相應的分析方法,比如看不同用戶畫像的使用者近期的訪問情況、不同流覽器使用者的訪問情況、不同模組的訪問情況。

設計驗證方法和建模:有了假設,有了指標,我們就可以設計相應的方案來驗證我們的假設是否正確,這時就可以用到相應統計學和機器學習的方法,當然用戶畫像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確定分析結論和營運策略:最終,根據前面的步驟,我們再提供相應的分析結論給到營運側,此時,我們提供的就不是簡單的一個資料,而是一整套的資料分析報告。

效果驗證和改進:一定要關注資料分析的效果,比如你的報告中提出了DAU降低是由於18-25歲年齡的用戶大量流失,相應的營運策略是增加年輕化的內容,那你就要關注該策略上線前後的資料變化,資料是否按照你們假像的方向來發展,如果不符合預期就要相應的做調整。

如此,這才是相對優雅的資料分析流程。

在改進分析流程之外,我們可以提供更多的自助分析工具,比如BI軟體工具。讓產品和營運能夠更多地自助驗證自己的想法,將資料分析師的工作從提數中解脫。這一塊,我之前寫過不少用BI工具來做分析的方案,就不再展開細講。

三、思考

其實,除了資料分析師之外,資料倉庫和資料開發同學都會面臨類似的困境,在很多分工不明確的公司中,這種提數需求是可以落在任意的資料同學身上,不同的是各個角色解決該問題的角度是不同的。簡單來講:

資料分析師:更多地要去深入到業務的需求中去,説明產品、營運或者老闆思考,透過更多的思考來幫助需求方設計更好的分析思路

數倉工程師:數倉同學的側重點更多地在資料模型的設計,設計出更靈活的資料模型來支持多樣性的分析提取需求

資料開發工程師:開發同學呢,則可以更多地側重于工具的建設,比如OLAP系統的建設,自助分析工具的建設等等。

總結

總結一下本文的內容:本文透過【資料分析師做成了提數工程師,該如何改變這種現狀?】 這一個問題,引出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兩大原因:

問題提出權不在資料分析師,資料分析只能去實現產品和營運的想法!

產品和營運可能會提出相對簡單的問題,資料分析機械去執行即可,不需要過多的技術深度。

針對這兩個原因,我們提出了兩個解決方法:

改進分析流程

提供更多的自助分析工具

免費試用FineReport10.0>

獲得帆軟最新動態:數據分析,報表實例,專業的人都在這裡!加入FineReport臉書粉絲團

相關文章:
數據分析師需要掌握哪方面的電腦技能?——從基礎到進階

如何做好數據分析師的職業規劃?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按讚,給予我們支持和鼓勵!
arrow
arrow

    leohop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